2月24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整体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地,同时结合年初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最新变化,对2023年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和着力点做出阐述,成为下一阶段引导金融支持实体和影响市场走势的重要风向标。
总体来看,央行对全球经济的研判仍不乐观,对于国内经济则更有信心,但储蓄向消费转化、房地产、地方财政等领域的不确定性仍强,货币政策还未到调整阶段,助力提振信心、扩内需仍是当前主线,促消费、扩投资、稳地产为政策主要发力点。但随着疫情冲击边际消退、经济恢复向好、融资环境改变,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也在逐步收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具体来看,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主要有以下关注点:
一、形势:对全球经济研判仍不乐观,国内经济总体回升但有隐忧
对于全球经济,央行继续强调“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认为“除了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短缺、通胀高企外,货币政策收紧对经济下行也有影响”,并强调“主要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紧缩效应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可能超出预期”,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恐加快暴露,并指出新的“气候保护主义”值得警惕。
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8次,累计加息450bp,节奏为近40年来最快。近期在通胀有所缓和的情况下,美联储在2022年12月加息50bp,随后在2023年1月加息25bp,步伐逐渐放缓,市场也曾一度乐观地预测美联储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降息。但由于通胀回落的速度较慢,美联储本轮加息的终点利率可能会比此前的预期更高,并在高点持续较长时间,年内降息的概率也大幅降低。
近日,随着加息预期再起,美元再次走强,非美货币承压,汇率波动和外债负担成为新兴市场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和薄弱环节。且通过对美联储过往加息周期可以发现,由于加息后利率持续处于高点,市场流动性长时间偏紧,最终会导致泡沫破灭,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暴露。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发达经济体加息进程尚未见顶,地缘冲突还在持续,也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对于国内经济,央行表述较上季度更为积极,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节后复工成色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消费环境、消费秩序逐步改善,市场预期和信心平稳,加之政策支持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将延续回稳向上态势。年初PMI、消费和服务业数据高开,也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同时,央行也提出“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从国内看,“疫情演进的扰动影响仍需关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有待观察,房地产业转向新发展模式尚需时日,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存在”,并继续担心“人口增长红利消退、绿色转型推进”等中长期挑战。
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动能进一步放缓,导致“不便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上升,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存款高增,消费、地产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2023年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仍处于高位。
为此,如何促进高额储蓄最大化向消费转化,并保持房地产、地方财政等关键领域的平稳运行,仍是当前经济修复的重中之重。此次,央行也设立专栏分析消费,指出2023年制约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缓解,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但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需要短长结合,综合施策,进一步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推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并加快完善新市民和农民工的社保覆盖、失业和社会保险的全国调剂统筹等影响居民消费的中长期因素。
当前还处于经济回暖初期,不确定性犹存,央行大概率不会主动收紧,货币政策还未到调整阶段,助力提信心、扩内需仍是主线。
二、物价:对通胀的担忧有所降温,货币政策的锚仍为实体经济
相比三季度,央行对通胀的担忧有所降温,整体表述更为温和,其对货币政策的约束也进一步减弱,货币政策的锚仍然是实体经济。
对于全球通胀,央行表述由“高通胀挑战依然严峻,通胀粘性依然较强”转为“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伴随美联储等持续大幅加息,全球通胀已从高位有所回落。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胀经验来看,“通胀自高位回落是一个缓慢过程,时间均在1年以上,且很可能出现波折和反复”,尤其是“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受地缘冲突扰动”,海外通胀可能继续通过生产、流通等环节向国内传导。
对于国内通胀,央行删去了“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认为“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主因“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PPI涨幅预计将总体维持低位”。中长期看,物价水平具备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
但也提出“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主要源于“疫情防控优化后消费动能可能逐步升温,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可能对未来工资变化产生影响,海外高通胀的传导效应”等,需加强监测研判,持续关注通胀反弹压力。
总体来看,2023年国内CPI、核心CPI回升趋势确定,但全年实质性通胀压力预计可控;国外通胀黏性虽强,但力度减弱。在“以内为主、内外均衡”的基调下,国内外通胀形势均难以对货币政策形成明显制约。货币政策的锚仍为实体经济,在国内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未确认之前,货币宽松空间犹存;但若不出现明显的经济回落压力,总量政策的宽松空间也在收窄。
三、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为主要发力方向
货币政策基调没有变化,仍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要求,但突出“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成为精准有力的施策方向。
在扩内需方向下,促消费、扩投资成为货币政策主要发力点。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近期各方围绕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推出多项务实举措,释放推动内需加快恢复的强烈信号。为此,报告新增“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提出“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撬动有效投资”,促消费、扩投资为今年稳经济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为在开年经济回暖的基础上,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升级的若干措施,金融机构也加大资源投入,在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让利竞争。国家发改委日前撰文表示,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
下一阶段,为消除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激发消费活力,货币政策或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出台结构性支持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购物、美食、休闲、旅游、养老医疗、教育文体等消费场景,丰富金融产品,助力促消费政策产生放大、叠加效应。
另一方面,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近期各地投资加码发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预计一季度基建将保持10%-15%的增长,部分前期受疫情影响的建设项目,也有望在上半年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的同时,各省也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改投资有望持续高增,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或达10%左右。
而为保障投资维持高景气度,在大行“头雁”作用和专项债持续拉动之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作用将继续得到发挥。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地7400亿元,商业银行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进而对去年及今年1月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有效支撑。
四、信贷政策:结构性工具加力引导,注重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位置明显前置,“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相比于三季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报告中的位置明显前置,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在促进宽信用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后续推进宽信用的重要力量,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继续扩容,在消费、新市民、能源安全、信息科研等领域预计加码。
同时,正如刘国强副行长表示,“投向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或者让别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
2022年11月、2023年1月,央行先后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与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支持相关金融机构2022年第四季度对普惠小微贷款减息1个百分点,对收费公路贷款减息0.5个百分点,两项政策实施完成后将顺利退出。在房地产领域,2022年底以来,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项再贷款等也相继宣布或推出,聚焦重点、阶段性加码。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相比于三季度的“平稳适度增长”,此次表述为“合理平稳增长”,或与年初新增信贷创出历史新高有关。1月信贷新增4.9万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下,同比仍多增9227亿元,创单月信贷投放新高,实现旺盛的“开门红”。从观测数据看,2月信贷投放预计依然较好,或呈现小月不弱的局面。一季度新增贷款的大增,可能对后续项目储备形成透支,使得信贷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强,影响微观预期。
受内生融资需求偏弱和疫情反复影响,2022年金融数据各月之间就出现了波动较大情况,韧性不强。社融项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1月达到4.2万亿元高位,实现“开门红”后,2月又跌落至9084亿元,3月回到3.2万亿元,4月再次跌至3616亿元。
因此,为避免出现去年类似情况,提振市场主体对经济稳定修复的预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成为重点,表明后续政策不希望信贷总量出现过大波动,整体信贷节奏需适度平滑。
五、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流动性将更加合理均衡
相较于三季度报告,此次增加“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该表述上一次出现在2022年一季度。时隔半年再度回归,意味着后续流动性将走向更为均衡的合理充裕状态,疫情冲击边际消退后资金利率长期低于政策利率的格局或已结束。
2022年4月以来,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融资需求持续疲弱等因素影响下,银行间市场资金淤积,流动性十分充裕,导致资金利率长期脱离政策利率中枢运行,市场杠杆率高企。
而2023年以来,随着年初信贷投放加快,经济修复预期升温,流动性不确定因素较多,资金利率出现快速上行。且伴随银行资产端扩张加速、流动性监管指标承压,银行对中长期负债的需求增强,也导致同业存单利率自1月以来持续高位震荡。
2月以来,DR007已经回归至7天逆回购利率附近,且部分交易日DR007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10-20bp,国股行1Y NCD利率已经追平1年期MLF利率水平。
2023年,尽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宽松,但流动性和融资环境将边际改变,过度宽松的资金面会向中性收敛,流动性整体回归合理充裕格局,市场利率也将向政策利率回归,总体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
六、定价:企业贷款利率首次降至4%以下,降息空间进一步缩窄
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2022年,在政策利率下行、“资产荒”和刺激信贷需求下,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调15bp和35bp,调降幅度大幅增加。与此相对应,各项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且降幅远大于LPR降幅。
2022年12月,各项新发放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至有统计以来新低,新发放总贷款、一般贷款(不含票据和按揭)、企业贷款、票据、按揭利率分别为4.14%、4.57%、3.97%、1.60%和4.26%,同比分别大幅下降62bp、62bp、60bp、58bp、137bp。企业贷款利率首次降至4%以下,交易持续低迷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出现罕见的快速下降。
12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等于和低于LPR的贷款占比分别为56.21%、5.52%、38.27%,9月这一比例分别为60.75%、5.22%、34.03%,贷款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明显提升。
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而负债端存款成本较为刚性,也使得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有数据以来最低。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较1-3Q22继续收窄3bp。分机构类别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90%、1.99%、1.67%和2.10%,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较1-3Q22收窄2bp、2bp、7bp,农商行较1-3Q22提升4bp。
2023年,在去年LPR调降幅度较大基础上,伴随年初的贷款重定价,银行经营业绩将进一步承压。此外,当前多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大幅下降至4%以下,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且为在年初加大信贷投放,争取更多资源,银行机构仍在下调贷款利率,不排除当前部分大型央企获得的对公中长期贷款利率在2-3%的超低水平,预计一季度整体信贷利率延续下行态势。
央行继续提出“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在当前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已经偏低、部分地区首套房贷利率已大幅下行、银行净息差收窄至历史低位背景下,未来降息空间进一步收窄。要实现全面降息,还需从存款利率下调入手,拓展空间。此外,针对部分行业的定向降息或是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对存量高利率贷款进行适度调整也是参考方向。
七、房地产:总体定调积极,政策加码、协同发力仍是重要方向
针对房地产,报告延续了去年以来各项会议精神,一方面仍强调“房住不炒、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则强调“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新增“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总体定调积极,对化解当前地产困境的关注度依然较高,松地产政策加码、协同发力仍是重要方向。
房地产业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产业,对于经济修复和金融稳定极为关键。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去年我国推出一揽子稳地产政策,尤其是从11月“金融十六条”和“三箭齐发”稳地产,帮助优质房企恢复造血功能、“救项目与救企业并存”开始,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全面提升。之后短时间内,央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2023年初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央行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等,均对稳地产融资、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做出相关表述,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对地产的风险偏好。
2月24日,央行、银保监会又最新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建设和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租赁住房也成为未来房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结合各项政策看,供给端政策持续加码,央行与金融机构将创新工具、继续支持房企拓宽融资渠道,房企融资将加快改善。
需求端,稳地产销售和按揭贷款仍较为关键,需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今年1月初,央行、银保监会推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给予了地方政府和银行更大的自主权,旨在以定向降息助力地产销售稳定。各地及银行机构也密集出台政策调低首套房贷利率、下调首付比例、带押过户、放宽“购房年龄+贷款期限”上限,房贷投放宽松化稳楼市。
在政策刺激下,当前房地产销售情况有所好转,包括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内的二手房销售加快,价格有所抬头,市场活跃度出现较明显回升。但在新增按揭增长缓慢与存量按揭加快偿还的叠加作用下,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在低位徘徊。居民信用整体收缩,对房地产业修复不利,也制约了居民加大消费和投资的空间。为此,需求端的因城施策和新市民、青年人等领域的结构性住房金融服务还将加力。
后续政策如何通过“稳融资”和“促销售”协同发力化解地产困境值得关注,而地产的修复进程和力度也成为影响后续货币政策节奏的重要因素。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民银研究 温彬 张丽云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